一场比赛结束,BabyCyy 发信息问我在干嘛,我说她说正在王者开黑。
而后又补充了一句:全是直男啊,你要不要赶紧上来陪我们打几局?
今天,我重新想起这件事儿。
我忽然发现,当我和她说“直男”时,我其实是把自己和“直男”分离开来了。
作为一个异性恋的男人,却在那一刻近乎本能地认为自己不属于“直男”。
这很有趣。
我也在思考,“直男”“直男癌”到底是特么的怎么形成的???
说做就做。
我点开百度,想了想,就先按年份搜索「直男」吧。
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「直男」这个词,在「直男癌」的挟持下,开始慢慢地染上了贬义色彩。
细数过往,最早的“直男”只是一个用以形容“异性恋男性”的词儿。
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,LGBT ¹ 群体生活在一个长期被压迫与歧视的环境中,他们发明许多暗语来保护自己的秘密。
¹ LGBT:是女同性恋者(Lesbians)、男同性恋者(Gays)、双性恋者(Bisexuals)与跨性别者(Transgender)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。1990年代,由于“同性恋社群”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,“LGBT”一词便应运而生、并逐渐普及。其中一个暗语是「Bent」,这个词的本意是“弯曲的”。英国人首先用以代指同性恋男性。
如今我们听到“掰弯了”,就会秒懂意思。
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初,有一位博士在写一本男同性恋者访谈录的时候,用了一个短语「go to straight」用来是形容那些从“同性恋”变成“异性恋”的男性。
想表达改变性向的男性是走了一条“又直又窄的路”,也就是说他们迎合传统价值观去了。
然后,「直」与「弯」这对儿如今耳熟能详的词,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它们从一个群体符号,平静地走过了余下的 20 世纪后。
在一不小心就闯进了中国互联网之后,一切就开始起了奇妙的变化
“我男朋友很直男。”
如果这句话放回 10 年前,估计谁都看不懂,甚至无法猜测到底什么意思。
在这句话里,「直男」成了一个形容词。
即便换中说法“他是个直男”,将「直男」变成了名词来看,也大概搞不清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情绪。
在那个时代。
而现在,这句话的意思可谓一目了然。
不够体贴、温柔和浪漫的异性恋男生们,被无情地拎出来吐槽。
然后,这些特质慢慢进化成为整个「直男」群体的特质。
二次进入到中国互联网的浸润加工后,就一步一步的沦陷了。
本来是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群体符号,成了一个略带贬义的形容词。
虽然时至今日,许多情况下都是说者无心。
但是严格来讲,「直男」这个词每被使用一次,其实就意味着异性恋男性被共同藐视了一次。
不过,其实大部分的时候,大多数的男生包括我,都不会有这么怨怼的想法。
相反的是,我们这群直男也在潜移默化中,近乎无意识地接受了「直男」这个词的新含义。
而且,还会非常自觉地用这个评判标准,来审视自己、区别他人。
于是,就有了「直男」和「非直男」的阵营。